当前位置: 首页 >> 医理求索 >> 中风病四期六证

中风病四期六证

作者:精诚大医 来源:精诚大医 发布时间:2020-08-12 15:25:09 点击数:

 

根据我们的临床实践经验,总结了中风整个病变过程的发生发展规律,将其概括为四期六证。四期,即中风先兆期,急性发作期,病中恢复期,疾病后遗期。六证,即肝热血瘀证、气虚血瘀证、痰瘀阻窍证、瘀热腑实证、颅脑水瘀证、肾虚血瘀证。

   1肝热血瘀证

中风先兆证期是中风早期证候,多属于肝热血瘀证,临床证见头痛眩晕或目胀面赤,心烦躁急,肢体麻木,或短暂性语言謇涩或一过性肢瘫无力,大便秘结,或排便不爽,舌质红黯,或舌下散布瘀丝、瘀点,脉象弦滑或细涩、或弦硬。病机属于肝经郁热,或肝肾阴虚,水不涵木,肝阳上亢,化热灼津伤血为瘀;或肾精亏乏,肝血不足而致血瘀。治疗采用清肝化瘀通络,自拟清脑通络汤,用菊花、葛根、草决明、川芎、地龙、水蛭、赤芍、天麻、山楂、磁石、丹参、川牛膝等,大便干结可加大黄。

   2气虚血瘀证

此证多见于中风病初期、缺血性中风发作期及中风恢复期和后遗证期,证见半身不遂,或肢体麻木,神疲乏力,语言不利,面色晄白,舌淡黯、苔白或白腻,脉细涩。病机属于气虚血瘀,治疗采用益气活血法,70年代,我们研制的纯中药院内制剂“通脉舒络液”针剂(黄芪、丹参、川芎、赤芍等)用作静脉点滴并加辨证口服汤药,至今30年来仍效验不减。对于缺血性中风的运用,其总有效率为98.2%,对中风病的恢复期、后遗症期及诸多其它病凡属于气虚血瘀证者,使用均有良好的效果。

   3痰瘀阻窍证

此证常见于中风急性期的闭证,临床症见突然昏仆,神志不清,肢体偏瘫,喉中痰鸣,语言不利或失语,脉弦滑或弦硬,舌体胖大或偏歪,舌质黯,或有瘀点、瘀丝。病机为痰瘀阻窍,治法采用涤痰开窍,活血化瘀,我们研制的医院内部制剂蒲金丹( 石菖蒲、郁金、丹参等)针剂,配合清开灵滴注,收效甚佳。

   4瘀热腑实证

此证常见于中风急性期。证候表现为神志昏蒙,偏身不遂,舌强语謇,口舌歪斜,面红气粗,痰声辘辘,呕恶便闭。舌质红,苔黄腻或黑,脉弦滑。病机属于痰热腑实,治法采用通腑化痰,活血化瘀,方用三化汤加减,用生大黄、芒硝、丹参、川牛膝、菖蒲、胆南星、瓜蒌、决明子等。

   5颅脑水瘀证

本证是我们在国内最先提出的中风病特有证型。证候表现为“三失症”为主,即神明失主症状,肢体失用症状,七窍失司症状。病机属于瘀血与水湿痰浊互阻于脑络,治法采用醒脑通窍,活血利水。方用脑窍通,用丹参、川芎、赤芍、桃仁、红花 益母草、川牛膝、茯苓、血琥珀、麝香(冲服)等。

   6肾虚血瘀证

中风之病本为肝肾阴虚,精血涩少,加之肝阳上亢而加重病情,或中风病后期,肝之精血更衰,脉络瘀滞不去,使清窍失濡,肢体失用。症见音喑失语,心悸口干,腰膝酸软,半身不遂,舌质红或黯红,脉沉细等。病机为肾精不足,血亏液乏,血脉不利为瘀。治法采用补肾益精,活血化瘀。常用地黄饮子去桂、附,加丹参、鹿衔草、桑寄生、川牛膝、肉苁蓉、桃仁、红花等,或佐黄芪以益气活血,水蛭以祛瘀生新。

总之,就中风病临床实际而言,单纯瘀血阻络者有之,而兼挟它症者更多。一味地采用活血化瘀之法就能将此病治愈也难,应根据中医辨证论治基本理论,采用因人、因地、因时制宜的基本法则。只有准确辨证才能合理施治,灵活运用理气祛瘀法(如血府逐瘀汤)、清热解毒化瘀法(如牛角地黄汤)、祛风化瘀法(如当归饮子)、化痰活血法(如苇茎汤合小金丹)、渗湿活血法(如益肾汤方)、攻下化瘀法(如桃仁承气汤)、养阴化瘀法(如桃红四物汤)、补气化瘀法(如补阳还五汤)、开窍活血法(如通窍活血汤)及温阳化瘀法(如急救回阳汤)。只有准确辨证才能合理施治。

友情链接:     陕西省卫生厅 陕西省教育厅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