疑难病中药应用心得(九)益母草
作者:精诚大医 来源:精诚大医 发布时间:2023-11-09 15:00:49 点击数:
益母草在《神农本草经》即有记载,名曰益母、益明,《本草图经》始称益母草。在相当一段时间里,主要作为妇科常用药,治疗产后病、痛经、癥瘕、瘾疹瘙痒等,故有“益母”之名。后世用于治疗急性肾炎浮肿和血尿,取其有利尿祛瘀作用,服后水肿消退迅速,食欲增加。张教授据其所具有的活血利水双重作用,将之用于治疗脑水肿、小儿解颅,取得了比较理想的效果。
苏恭曾曰益母草捣汁服,主浮肿,下水,消恶毒疔肿、乳痈丹游等毒。李时珍认为其“活血破血,调经解毒,治胎漏产难,胎衣不下,血运血风血痛,崩中漏下,尿血泻血,疳痢痔疾,打扑内损瘀血,大便小便不通”。故可知益母草具有活血、利尿、解毒等多种功能,一药而兼能化瘀利水,水瘀互结可用之。
《本草汇言》载:“益母草行血养血,行血而不伤新血,养血而不滞瘀血,诚为血家之圣药也。”《本草求真》也认为益母草“消水行血,去瘀生新,调经解毒,为胎前胎后要剂……味辛则于风可散,血可活,味苦则瘀可消,结可除,加以气寒,则热可疗,并能临证酌施,则与母自有益耳。”从以上这些论述,可知益母草的作用甚为平和,虽有活血利水解毒之能,而久服重用不伤正气,对体虚体弱,年幼年老之水瘀互结之证,甚为合适。
(一)治痛经
治气滞血瘀引起的痛经,常与延胡索、当归、白芍、香附、川牛膝等补血养血行气止痛药物组合成方,益母草剂量要大一些,一般常用30g左右,大多有明显效果。
(二)治产后病
如产后出血或恶露不绝,腹部胀痛,出血量少,或夹杂血块,由子宫收缩无力引起者,常配合当归、酒芍、艾叶、川芎、焦山楂,偏寒者再加炮姜、乌药等,效果较为理想。现在已经证实益母草具有收缩子宫,显著增加子宫肌肉的收缩力和紧张性。对外伤内有瘀血者也可用,如《外台秘要》记载的益母草膏。
(三)治急性肾炎水肿、血尿
用益母草30~60g,生品用量可以更大一些,单用或加入辨证方剂中用,甚为有效。常配伍猪苓、茯苓、连翘、白茅根、丹参、浮萍、桑白皮之类,现已为临床所常用。治肾结石也可配伍冬葵子、石韦、鸡内金、海金沙等同用。有报道用益母草90~120g治急性肾炎水肿,利水消肿作用显著,近期疗效较佳,但一定要观察其量效关系及毒副作用。
(四)治解颅
解颅多为西医之脑积水。病机多为水瘀互结证。益母草既可活血又可利水,甚合其病机。常配伍当归、赤芍、红花、川芎、葛根、丹参、白茅根、泽泻、琥珀、茯苓、麝香、车前子、山楂等,用后效果明显,已有多例治验病案。
(五)治高血压、冠心病
据报道,益母草水浸剂等静脉注射给麻醉动物后有降压作用,其乙醇制剂对在位兔心有轻度兴奋作用,还有抗血栓形成和促进血栓溶解作用,故用于高血压,既可以因其利尿作用而降低血容量,又可因其活血、溶栓、强心作用,改善外周血循环。凡高血压头目眩晕、心慌心悸或有轻度浮肿者,用之有较好效果。常配伍平肝清肝之菊花、天麻、钩藤、石决明、白芍、牛膝、磁石等应用。古方天麻钩藤饮中有益母草一药,不少人难解其作用,其实即通过其利尿活血作用降血压而已。
(六)治癥瘕积聚(如慢性附件炎、盆腔炎等)
取本品有活血祛瘀而性平可久服以缓化慢消之特点,常配伍当归、丹参、三棱、赤芍、红花、牛膝、小茴香、台乌等组方治疗癥瘕,但要久服方有效。
总之,益母草虽曰“益母”,但不止用于妇科,实则对内科水瘀互结之证疗效亦好。中医认为“血不利则为水”,而益母草既可活血消瘕,又可利水消肿,两擅其长,对凡瘀血久留,水瘀互结之脑水肿、颅内压增高、急性肾炎、高血压等,均可用之治疗。但此药作用平和而力弱,用量一般需大,方有显效。